The world is mine oyster, which I with sword will open

关于

Pause《礼物》

这本书非常薄,但是信息量非常大,以至于读了一遍之后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读懂,或者说没有读出来。日后可能要经常把它拿出来重新读一遍。

最近在上网课,那位教《史记》的老师说所谓经典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年龄能读出不同意味。那么,《礼物》这本书肯定就是这样。鲍德里亚可以读出《消费社会》,而我只能感慨,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习俗或是行为,其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诞生根源,而且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。

概括说,这本书的研究主题很简单,从大量的部落资料关于送礼收礼摆宴席的描述中,莫斯试图追溯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信念。虽然,原始部落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千差万别,但是其中一些关于宴会和“脸面”的描述,依旧能够在当下找到生动的例证。以至于让人深思一些日常用词,比如“丢脸”,除开我们习以为常的意思,在它诞生的情境中,是否也是一个与莫斯所整理的情境相仿的情境之中。那么,或许,它们的来源已经不能只追溯到儒家对“礼”的推崇,又或者应该换句话来说,儒家的“礼”是否是这样一种想法的承接。

另一个让我很惊讶的论点在于,“信用”的诞生。在早前想法之中,“信用”不仅是在“买卖”出现之后才出现,或许它出现的更晚,是在银行之类的机构出现之后才出现的。但是《礼物》颠覆了这个观念,揭示出在人们送礼和收礼的延迟过程中,已然出现了“信用”,只是当时的“信用”被裹缠在“荣誉”,“脸面”,“情感”等等复杂的送收礼物的动机当中,未能清晰地被表述出来。

过段时间再回来看看这本书,或许能有其他的想法产生。

接下来准备读余英时的《士与中国文化》,每天读英文读得人抓狂了……

评论
热度(1)

© 春天不是读书天 | Powered by LOFTER